鲠避
拼音gěng bì
注音ㄍㄥˇ ㄅ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臺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相互阻隔,无法相通。
详细解释
- 鲠避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鲠”意为鱼骨卡住喉咙,引申为阻隔;“避”意为躲避。鲠避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相通或相连。
使用场景
- 鲠避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阻隔或隔阂。可以用来形容关系疏远、沟通困难、交流受阻等情况。
故事起源
- 关于鲠避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通过对成语结构的分析推测其起源。鱼骨卡住喉咙是一种非常痛苦和阻碍呼吸的情况,而“避”则表示躲开。因此,鲠避的起源可以想象为古人借用鱼骨卡住喉咙的形象来比喻事物之间的阻隔。
成语结构
- 鲠避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们之间存在着鲠避,不愿意坦诚相待。2.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两国之间存在着鲠避,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鱼骨卡住喉咙的形象与事物之间的阻隔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只鱼骨卡在喉咙里,无法呼吸,就像两个事物之间无法相通一样,这样可以帮助记忆鲠避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鲠避相关的成语,如“鸿沟”、“割席断交”等,可以深入了解事物之间的阻隔和隔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桌之间有鲠避,我们不再一起玩了。2. 初中生:由于意见不合,他们之间产生了鲠避,不再交流。3. 高中生: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国之间存在着鲠避,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