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嬷
拼音báo mó
注音ㄅㄠˊ ㄇ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鸨母。 明 朱有燉 《花酒曲江池》第二折:“我子教孔方兄常富足,老薄嬷少熬煎,霎时间过遣。”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多嘱情人,深知心友,愿顺乎薄嬷之情,以从夫猱狚之计。”
基本含义
- 指言行轻率、不慎重,不经过思考就妄加评论或行事。
详细解释
- 薄嬷原为戏曲中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婆婆妈妈、多嘴多舌的人物。成语“薄嬷”用来形容言行轻率、不经过思考的人,他们喜欢妄加评论或行事,缺乏慎重思考。
使用场景
- 薄嬷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不经思考就妄加评论或行事的人。可以用于贬义场合,警示人们要慎重思考和行事,避免轻率决策带来的后果。
故事起源
- 薄嬷最早出现在明代杂剧《八大山人》中。这个剧中的薄嬷是一个善良但多嘴多舌的老婆婆。后来,人们将薄嬷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引申为成语,用来形容言行轻率、不慎重的人。
成语结构
- 薄嬷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一向薄嬷,说话从来不经过思考。2. 这个决策太薄嬷了,没有考虑到后果。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薄嬷这个角色在戏曲中的形象,她喜欢多嘴多舌、言行轻率。通过联想,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言行轻率、不慎重相关的成语,如“草率从事”、“轻举妄动”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决定太薄嬷了,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了决定。2. 初中生:她在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太薄嬷了。3. 高中生:政府在处理问题时不能薄嬷,需要慎重考虑后果。4. 大学生:作为领导,他不能薄嬷行事,应该经过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