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券
拼音chǔ quàn
注音ㄔㄨˇ ㄑㄨ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宋 、 金 、 元 时发行的纸币。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千,谓之‘买市’。”《宋史·席旦传》:“ 蜀 用铁钱,以其艰於转移,故权以楮券。”《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汪革 喝了半醉,唤 郭泽 的表字道:‘ 希颜 是我故友,敢不吐露心腹……今有楮券数百,聊奉 希颜 表意。’”参见“ 楮币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用楮制成的券证,比喻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或虚假的承诺。
详细解释
- 楮券一词源自于古代用楮纸制成的券证。在古代,楮纸非常珍贵,因此用楮纸制成的券证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由于楮纸制成的券证容易损坏或伪造,因此楮券逐渐成为指代虚假承诺或空头支票的象征。现代社会中,楮券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不诚实的行为或言辞。
使用场景
- 楮券常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的言行不可靠、虚假或欺骗。例如,当某人做出没有实际行动的承诺时,可以使用楮券来形容他的言辞空洞,没有实际意义。
故事起源
- 楮券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卫玠传》中,该传记载了卫玠在位期间,他的一个官员曾经用楮纸制作了一张券证,声称这是一张价值千金的券证。然而,当其他官员想要兑现这张券证时,却发现它是伪造的。从此以后,楮券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虚假的承诺或欺诈行为。
成语结构
- 楮券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组合,其中“楮”是形容词,表示使用楮纸制成;“券”是名词,表示券证。
例句
- 1. 他的承诺就像楮券一样,毫无实际价值。2. 这个商人总是充满了空洞的楮券,不值得相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楮纸制成的券证容易损坏或伪造的特点,来记忆楮券的基本含义。可以想象一张纸质脆弱、易碎的券证,代表着虚假的承诺或欺诈行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楮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用途,以及楮纸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承诺就像楮券一样,一点用都没有。2. 初中生:这个政客的承诺就像楮券一样,不能相信。3. 高中生:他的言辞充满了楮券,没有任何实际意义。4. 大学生:这家公司的广告充斥着楮券,完全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