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达尔富尔在词典中的解释
ěrěr

达尔富尔

拼音dá ěr fù ěr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达尔富尔,或达佛(阿拉伯语:دار فور‎,意即“富尔人的家”),位于非洲国家苏丹的西部区域,与中非共和国、利比亚、乍得和南苏丹边境接壤。在行政区划上,该区被分为3个省,分别为南达尔富尔、西达尔富尔、北达尔富尔。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达尔富尔 - 简介

    达尔富尔(Darfur)是位于苏丹西部的一个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紧靠利比亚、乍得和中非共和国,占苏丹总面积的1/5。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该地区一分为三,由北向南依次为北达尔富尔省、西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在北、西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占多数,在南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占多数。

    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由于持续的干旱,被列为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十个地区之一。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

    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严重的旱灾和饥荒,第一次是1910年-1914年,第二次是1948年-1950年,第三次是1970年-1974年,第四次是1979年-1984年。

    达尔富尔 - 人口

    达尔富尔地区总人口约为600万,其中约60%的居民是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其余大多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的牧民。富尔人(Fur)是达尔富尔地区最古老、最主要的原住民,其余主要黑人部落还有扎加瓦人(Zaghawa)和马萨利特人(Masalit)。

    阿拉伯人主要是以游牧或半游牧为生,分布在该地区北部,而土著的非洲黑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活动,居住在该地区的中部和南部。

    达尔富尔 - 地理

    地理位置

    苏丹地处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按逆时针方向来看,分别与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刚果、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9国接壤,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中东与黑非洲的过度地带,种族和宗教矛盾复杂。

    气候环境

    达尔富尔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其北部和西部地区是撒哈拉沙漠的东南延伸地带,荒芜人烟的沙漠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台地和山地,其中迈拉火山(Jabel Marrah)是当地水草最丰美、土地最肥沃、最富饶的地区;南部则多为河谷地形。该地区的气候由北向南呈现出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也从北向南逐渐递增。而且北部沙漠地带终年高温、干旱、少雨;中部山区的年降水量为100-300毫米不等;南部地区雨量相对充沛,年降水量约为400-800毫米。这样的地理状况和气候特征,导致达尔富尔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

    达尔富尔 - 历史

    公元4世纪上半叶,麦罗埃古国败亡。它的统治集团带着大批追随者西迁,在达尔富尔和科尔凡多一带留下了印迹。

    公元9世纪至12世纪,那里就曾建立过基督教小王国。

    13世纪中叶起,穆斯林开始征服该地区。14世纪,阿拉伯人游牧部落、穆斯林商人和在埃及政治斗争中的失利者占领尼罗河以西至达尔富尔北部的游牧地带,饲养骆驼和羊,后来的移民集群更越过这一地区,到达尔富尔地区。这些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非洲化和苏丹化的阿拉伯人。达尔富尔地区开始伊斯兰化。

    15世纪达尔富尔地区出现了富尔伊斯兰王国。

    16世纪末,苏利曼·索隆在此地建立了伊斯兰苏丹王国。

    大约在17世纪中叶,居住在杰贝马拉地区的富尔人孔贾拉部落的凯拉氏族创建了达尔富尔苏丹国。

    18世纪中后期,达尔富尔苏丹国征服了科尔多凡素丹国,势力到达现在苏丹国中部地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尔富尔的统治者阿里·迪纳尔向英殖民军宣战,1916年遭到镇压,迪纳尔被杀。1917年达尔富尔自治地位被取消,正式归入英国统治下的苏丹。

    1994年,喀土穆政府把该地区一分为三,由北向南依次为北达尔富尔省、西达尔富尔省和南达尔富尔省。

    达尔富尔 - 地区冲突

    冲突原因

    进入20世纪70年代,达尔富尔地区发生干旱,北方本来就已经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现在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更无法承载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于是无法为了生存,来自该地区北部甚至乍得等邻国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大批迁徙至达尔富尔中南部地区以寻找草场和水源,致使当地人口过度膨胀,从20年前的300万人增至目前的600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苏丹全境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达尔富尔等西部省份的情况尤其严重,有数千万人遭受饥饿。这样阿拉伯移民与当地非洲黑人部落之间因争夺土地和水源而发生冲突的情况明显增多。

    冲突事件

    1968-1976年发生3起冲突,1976-1980年发生5起,1980年-1998年达到21起。在不断的部落冲突中,一方为了保护自己部落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不被他人掠夺,另一方为了寻找新的可以适合自己居住的家园就必然会抢占前者的地盘,这样各部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民兵武装,以便在可能的冲突中抢得先机。这样,到90年代,阿拉伯部落与富尔人、扎加瓦人和马萨利特人等黑人部落的矛盾不断加剧,起先为资源而起的争夺逐渐演变成部落之间的仇杀,双方均有大量伤亡,遂结下了生死怨恨。[3]

    该区自2003年起发生严重的人道危机,当地的阿拉伯民兵与黑人叛军正发生武装冲突。苏丹政府支援阿拉伯民兵在该地进行有计划的屠杀、掠夺、强奸,40万人以上因此丧生,250万人流亡至乍得,被认为是近年全球最惨烈的人祸。

    维和行动

    2004年4月,非洲联盟派遣大约7000人的维和部队进入达尔富尔地区。

    2006年8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706号决议,决定增派17300名军事人员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达尔富尔地区。但苏丹政府反对这一决议。

    2006年11月16日,在非盟、联合国、阿盟和苏丹政府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安南三阶段方案”,苏丹政府接受了此方案。

    2007年4月16日,苏丹政府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同意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部队。

    2007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大约26000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迄今最大规模的维和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安理会轮值主席、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王光亚以及八月轮值主席刚果籍常代,皆表达赞许,并期望有助于达尔富尔地区的政治进程。

    2012年1月,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安全形势发生变化,影响当地安全的复杂因素有所增加。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和驻苏丹使馆提醒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及北、南科尔多凡州的中国公民和机构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防范,尽量减少外出,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在经历困难或危险时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详细解释

  • 达尔富尔是一个地名,位于苏丹西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或逆境时,像达尔富尔地区的人民一样,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毫不动摇的精神品质。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不退缩的勇气。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面临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不被困难击倒。

故事起源

  •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是一个贫困落后、干旱缺水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人们面临着极端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然而,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达尔富尔地区的人民依然坚强勇敢,顽强地生活下去。因此,达尔富尔成为了形容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象征。

成语结构

  • 达尔富尔是一个地名,在成语中作为比喻使用,表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例句

  • 1. 在困境中,他展现出了达尔富尔的精神,毫不退缩地面对挑战。2. 她的坚持和勇气让人想起了达尔富尔的人民,他们永不放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达尔富尔地区的艰难环境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面临困境时能够像达尔富尔的人民一样,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达尔富尔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况,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达尔富尔的人民一样,勇敢地面对学习的困难。2. 初中生: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达尔富尔,坚持到底。3. 高中生:面对人生的挑战,我们要像达尔富尔一样,永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拆字解意

达尔富尔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