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疏糲在词典中的解释
shū

疏糲

拼音shū lí

注音

繁体疏糲

基本解释

  • 亦作“疎糲”。亦作“踈糲”。1.粗糙的饭食。 唐 韩愈 《山石》诗:“铺牀拂席置羹饭,踈糲亦足饱我飢。”踈糲,一本作“疎糲”。 宋 黄庭坚 《再和答为之》:“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疎糲。” 明 刘基 《咏史》之十八:“蓽门翳蓬蒿,穷巷絶马跡;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2.粗疏浅薄。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言行粗鲁、愚昧无知。

详细解释

  • 疏糲是由“疏”和“糲”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疏指疏忽、粗鲁,糲指愚昧、无知。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言行粗鲁、愚昧无知的样子。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粗鲁、无知,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修边幅、举止粗野的人。

故事起源

  • 疏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文是“疏糲之徒”。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秦始皇巡游时遇到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农民虽然不识字,但是非常聪明,他用稻草编织了一个鸟笼,然后放进去一只鸟,鸟笼里的鸟被困住了,无法飞出来。秦始皇觉得这个农民既聪明又有才华,就问他为什么不做官。农民回答说:“我是一个疏糲之徒,不懂官场的规矩。”从此,疏糲就成为了形容人的言行粗鲁、愚昧无知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言行粗鲁无礼,真是个疏糲之徒。2. 这个人不懂礼貌,真是太疏糲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疏糲”拆分为“疏”和“糲”,疏可以联想为疏忽、粗鲁,糲可以联想为愚昧、无知。通过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行举止相关的成语,如“举止失措”、“言行不一”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很疏糲,老师都不喜欢他。2. 初中生:他的言行粗鲁,真是个疏糲之徒。3. 高中生:作为一个高中生,他的疏糲行为真是令人无法接受。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文明礼貌的言行,不应该疏糲无知。5. 成年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避免疏糲的言行,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拆字解意

疏糲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