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飧不给
拼音yōng sūn bù gěi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yōng sūn bù gěi ㄩㄥ ㄙㄨㄣ ㄅㄨˋ ㄍㄟˇ
饔飧不给(饔飧不給)
一日三餐不能自给。形容穷苦。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天下第一》:“錙銖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餽白粲者,严却之。”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僦寓 相城 ,不蔽风雨,饔飧不给。”亦作“ 饔飱不给 ”。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四:“衰国之民,饔飱不给,裋褐不完。”
基本含义
- 指给予别人食物或帮助时,不计较回报,慷慨无私。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其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寡妇为了帮助一位穷人,不惜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饭食都给了他。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慷慨无私、乐于助人的精神。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于帮助他人毫不吝啬,不计较回报的行为。常用于赞美他人的慷慨和善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故事中的寡妇为了帮助一位穷人,不顾自己的饥饿,将仅有的一点饭食都给了他。这个故事展示了寡妇慷慨无私的精神,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饔飧不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饔飧”是名词,表示食物,“不给”是动词短语,表示不给予。
例句
- 1. 他对朋友总是饔飧不给,从不计较回报。2. 在他的帮助下,我们享受到了饔飧不给的待遇。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饔飧不给”与慷慨、乐于助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把自己的饭菜都拿出来给予他人,表现出无私的精神。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慷慨、乐于助人相关的成语,如“施比受更有福”、“捐躯赴国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饔飧不给的好同学,总是乐于帮助别人。2. 初中生: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应该学会饔飧不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 高中生: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我们应该以饔飧不给的精神去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4.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要传承饔飧不给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