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
拼音gǔ zǐ
注音ㄍㄨˇ ㄗ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1). 春秋 时 鼓国 的国君。《国语·晋语九》:“ 中行伯 既克 鼓 ,以 鼓子 苑支 来。” 韦昭 注:“ 苑支 , 鼓子 鳶鞮 也。”
(2).古军中乐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旋花》:“其花不作瓣状,如军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
(3).见“ 鼓子花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有声有色,有节奏感。
详细解释
- 鼓子一词源于古代的打击乐器“鼓”,乐器的演奏需要有节奏感和力度感。因此,成语“鼓子”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有声有色,有节奏感,表达了人的行为有力有劲,有活力的意思。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有力有劲,有活力的场景。可以用来形容演讲者有说服力,表演者有激情,工作中有干劲等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鼓子”最早见于《史记·董仲舒传》:“子鼓子而舞,董公曰:‘子夏何如?’对曰:‘鼓子而舞。’”这个故事中,子夏鼓起鼓子舞蹈,表达了他的精神饱满和有活力的状态。
成语结构
- 主要由名词“鼓子”构成。
例句
- 1. 他的演讲像敲鼓子一样有力有劲,让人印象深刻。2. 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大家都像打鼓子一样有干劲。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鼓子”形象地想象成一个人敲打鼓子的样子,以此记忆“鼓子”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鼓子相关的乐器文化和音乐知识,了解不同类型的鼓乐和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鼓起鼓子跳舞,好开心!2. 初中生:他的演讲像敲鼓子一样有力有劲,我们都被他吸引住了。3. 高中生:参加学校鼓乐队的训练,每天都要打鼓子,很累但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