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笼书生
拼音é lóng shū shēng
注音ㄜˊ ㄌㄨㄙˊ ㄕㄨ ㄕㄥ
繁体
基本解释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载: 阳羡 许彦 负鹅笼而行,遇一书生以脚痛求寄笼中。至一树下,书生出,从口中吐出器具肴馔,与 彦 共饮,并吐一女子共坐。书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卧,男子复吐一女子共酌。书生欲觉,女子又吐锦帐遮掩书生,即入内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戏。后次第各吞所吐,书生以铜盘一赠 彦 而去。情节乃据《旧杂譬喻经》改头换面而成。后用作幻中生幻,变化无常之典。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昔 东晋 时 阳羡 许彦 ,遇鹅笼书生于 绥安山 下,离奇诡变,至今人称道之。”亦省作“ 鹅笼 ”。 清 蒲松龄 《短禾行》:“世态 渔洋 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然 阳羡 鹅笼,幻中出幻,乃转辗相生,安知説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基本含义
- 指读书人负笈求学,以书香气质为荣,但缺乏实际才能或经验。
详细解释
- 鹅笼指的是书箱,而书生则是指读书人。鹅笼书生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只在书本中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暗示纸上谈兵、空谈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在书本中学习,缺乏实际经验和能力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故事讲述了一个读书人将自己关在鹅笼中,整天读书而不出门,最终成为一个只知道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虽然是个鹅笼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显得很无能。2. 这个公司需要的是有实际经验的人,不是一群鹅笼书生。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把自己关在鹅笼中,只看书而不出门,从而形成了鹅笼书生的形象。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例如“纸上谈兵”、“空谈理论”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鹅笼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实验。2. 初中生:她虽然是个鹅笼书生,但她的写作能力很强。3. 高中生:他成天泡在图书馆,真是个典型的鹅笼书生。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做鹅笼书生,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