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yá zì zhī xì ㄧㄚˊ ㄗㄧˋ ㄓㄧ ㄒㄧˋ
睚眦之隙(睚眥之隙)
见“ 睚眦之隙 ”。
亦作“ 睚眥之隙 ”。同“睚眥之怨”。《后汉书·赵典传》:“今与 郭汜 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基本含义
- 指仇敌之间的微小隙缝,形容仇恨之深。
详细解释
- 成语“睚眦之隙”源自《诗经·小雅·采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其中,“睚眦”指眼角,即极小的隙缝。成语“睚眦之隙”比喻仇敌之间微小的隙缝,形容仇恨之深。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敌对双方之间仇恨的深厚,关系紧张,甚至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冲突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睚眦之隙”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据说,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之间有一位叫做景差的将军,他对齐国的仇恨极深。有一次,景差和齐国的将领田忌在比赛马匹的时候发生了争执,景差因此对田忌怀恨在心。后来,楚国和齐国发生战争,景差借机报复,但最终失败。这个故事中的景差就是一个睚眦之隙的典型例子。
成语结构
- 成语“睚眦之隙”的结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睚眦”是名词短语,表示眼角;“之隙”是由介词“之”和名词“隙”组成的短语,表示微小的隙缝。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已经到了睚眦之隙的地步。2. 两个国家之间的睚眦之隙,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睚眦”这个词的发音,与“眼睛”进行联系,进而想象两只眼睛之间的微小隙缝,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仇恨、冲突相关的成语,如“秋后算账”、“水火不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之间的睚眦之隙导致了很多争吵和打架。2. 初中生:两个国家之间的睚眦之隙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战争。3. 高中生:历史上的睚眦之隙常常成为国家间长期冲突的根源。4. 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消除睚眦之隙,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