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徵不信
拼音wú zhēng bù xìn
注音
繁体無徵不信
基本解释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郑玄 注:“徵,或为证。” 明 李贽 《复宋太守书》:“且无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陈语以相证,恐听者益骇愕。故凡论説,必据经引传,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 夏 礼、 殷 礼都已文献无征,‘无征不信’,故他重视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礼。”
基本含义
- 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
详细解释
- 表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迹象之前,不能轻易相信某件事情或某个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某种情况或某人的判断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依据,不能凭空臆断。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被一位名叫范增的谋士所欺骗。范增以虚构的情报欺骗了项羽,导致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机会。项羽深受此事教训,后来总结出了“无徵不信”的道理。
成语结构
- 无徵+ 不信
例句
- 1. 在签署合同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细节,无徵不信。2. 老师告诉我们要有批判思维,不能无徵不信地接受别人的观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无徵不信”拆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记忆,无徵表示没有证据,不信表示不相信。可以通过对比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有据可查”、“确凿无疑”等,以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会相信别人说的话,如果他们没有给我看到证据。2. 初中生:在做实验时,我们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得出结论,无徵不信。3. 高中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有充分的实验证据,否则无法得出可信的结论。4. 大学生:在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性时,不能只凭空假设,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无徵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