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豫
拼音kuáng yù
注音ㄎㄨㄤˊ ㄧㄩˋ
繁体
基本解释
欺骗;欺诈。《周礼·地官·司市》“平肆展成奠贾” 汉 郑玄 注:“整勑会者,使定物贾,防誑豫也。” 贾公彦 疏:“恐有豫为誑欺,故云防誑豫。”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 贾 未解豫字之义,故云‘豫为誑欺’。如 贾 説,则当言豫誑,不当言誑豫也。今案豫亦誑也。《晏子·问篇》曰:‘公市不豫,宫室不饰。’《盐铁论·力耕篇》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不豫谓不誑也。又《禁耕篇》曰:‘教之以礼,则工商不相豫。’谓不相誑也。连言之则曰誑豫矣。” 章炳麟 《俞先生传》:“治小学不摭 商 周 彝器,曰:‘ 欧阳修 作《集古録》,金石始萌芽,摧略可采。其后多巫史誑豫为之。’”
基本含义
- 犹豫不决,迟疑不决
详细解释
- 指在做决策或选择时犹豫不决,迟疑不决。形容人在面对重要事情时,思考不清晰,无法做出决断。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做决策或选择时迟疑不决、犹豫不决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集体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忠诚于国家,为了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是国王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屈原为此感到非常失望,决定离开楚国。在离开前,他写了一篇名为《离骚》的长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国王的忠诚之情。这首诗中有一句:“诳诳者无极。”意思是说,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诚实是没有止境的。后来,人们将“诳诳者无极”中的“诳诳”解释为“诳豫”,意义逐渐演变为犹豫不决。
成语结构
- 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诳”和“豫”。
例句
- 1. 他在做决策时总是诳豫不决,导致错过了很多机会。2. 面对重要考试,他一直诳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准备。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诳豫”拆分开来记忆。诳可以理解为“犯错误”,而豫可以理解为“预测”。将这两个含义联系起来,就可以记住“诳豫”的含义为“犯了错误的预测,犹豫不决”。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犹豫不决、迟疑不决相关的成语,例如“犹豫不决”、“三心二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游戏选择上总是诳豫不决,不知道该选哪个角色。2. 初中生:面对选择学习的科目,她一直诳豫不决,不知道该选文科还是理科。3. 高中生: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他一直诳豫不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是什么。4. 大学生: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他一直诳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