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异
拼音miù yì
注音ㄇㄧㄨˋ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荒谬反常;谬误,有差别。 唐 元稹 《王沂河南府永宁县令等制》:“比制诸侯吏,府罢则归之有司,以叙常秩。近或不时以闻谬异前詔。” 宋 王令 《<说孟子>序》:“夫五经虽存,而説者谬异,学者安所取信哉?”
基本含义
- 荒诞离奇,荒谬异常。
详细解释
- 形容事物离奇荒谬,与常理相悖。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事物的离奇荒谬,或者用于批评某人的言行荒谬不合常理。
故事起源
-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东方朔的一个故事。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太子舍人和太子中庶子的职位。有一次,东方朔上朝时,皇帝问他:“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贤士?”东方朔回答说:“陛下,贤士应该是谬异之人。”这句话意思是说,真正的贤士应该是离奇荒谬的人,与常人不同。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成语“谬异”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例句
- 1. 这个计划太谬异了,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性。2. 他的言行举止总是谬异不羁,让人难以理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谬异”拆分成两个词,“谬”读音类似于“妙”,而“异”读音类似于“怪”,因此可以联想为“妙怪”的意思,表示离奇荒谬。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谬异”相关的成语,如“荒谬绝伦”、“荒诞不经”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荒谬离奇事物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故事太谬异了,我都不敢相信。2. 中学生:他的观点太谬异了,完全不符合常理。3. 大学生:这个科学理论听起来有点谬异,需要更多的实验证实。4. 成年人:这个政策的实施方式太谬异了,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