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斲
拼音zhí zhuó
注音ㄓㄧˊ ㄓ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指木工。《左传·成公二年》:“以执斲、执鍼、织紝,皆百人, 公衡 为质,以请盟。” 杜预 注:“执斲,匠人。” 清 黄遵宪 《逐客篇》诗:“酒人率庖人,执鍼偕执斲。”
基本含义
- 执意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肯改正。
详细解释
- 执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执意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肯改正。它形象地比喻一个人固执己见,不听他人的劝告或建议,一意孤行。这个成语的贬义非常明显,表示一个人固执而不肯改正错误,常常导致不好的结果。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不听他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错误。比如,当某人一直坚持错误的决定并且不肯改正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鲁国的襄公。襄公在位时,国内发生了一场大旱灾,百姓们的生活非常困苦。襄公的大臣们纷纷建议他采取措施来救济百姓,但襄公却一意孤行,坚持不改变自己的政策。最终,襄公的错误决定导致了更多的百姓死亡和灾害的加剧。这个故事中的“执斲”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执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执”表示坚持,而“斲”表示错误。
例句
- 1. 他一直执斲,不肯听取他人的建议,结果导致了项目的失败。2. 老板执斲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决定,不顾员工的反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执斲”拆分为“执意”和“错误”,并将其与固执己见、不肯改正的意思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着一把斧头,一意孤行地坚持着错误,不肯改正。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执迷不悟”、“固执己见”等,以扩展对固执己见和不肯改正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听老师的话,执斲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答案。2. 初中生:她总是执斲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3. 高中生:他一意孤行,执斲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决定,最终导致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