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刻鹄
拼音huà hǔ kè hú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huà hǔ kè hú ㄏㄨㄚˋ ㄏㄨˇ ㄎㄜˋ ㄏㄨˊ
画虎刻鹄(畫虎刻鵠)
(1).《东观汉记·马援传》:“与兄子 严敦 书曰:‘学 龙伯高 不就,犹为谨飭之士,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者。效 杜季良 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后以“画虎刻鵠”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山水诀》:“ 黄子久 散人……画山水宗 董巨 ,自成一家,可入逸品。其所作写山水诀,亦有理致。邇来初学小生多效之,但未有得其髣髴者,正所谓画虎刻鵠之不成也。”
(2).比喻好事做不成,反变了坏事。《西游记》第三七回:“ 三藏 道:‘那怪既神通广大,变得与你相同……我徒弟纵有手段,决不敢轻动干戈。倘被多官拿住,説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鵠也?’”
基本含义
- 指在学习或创作中追求完美,追求高标准,但有时会过于苛求,过分追求细节,不切实际。
详细解释
- 画虎刻鹄是一个由两个动物形象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虎和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画虎是要画得像虎一样,刻鹄是要刻得像鹄一样,形容要求太高,事情做得过于细致,有时过分苛求,不切实际。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学习或创作中追求完美,但过于苛求,过分追求细节,不切实际的情况。可以在教育、工作、艺术等领域中使用。
故事起源
- 据传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一位名叫张仪的军事家,他在军事策划和谋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有一次,张仪在楚国的国君面前献上一幅画,画中有一只虎和一只鹄。国君看完后,大加赞赏,称赞画中的虎画得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但是,他却对画中的鹄提出了批评,认为画中的鹄不够逼真。张仪听后很气愤,遂在画中的鹄上刻下了一些纹路,使得鹄的形象更加逼真。这个故事中的画虎刻鹄成语,就是源自于这个故事。
成语结构
- 画虎刻鹄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形象地描述了追求完美的行为。
例句
- 1. 他在写作上总是画虎刻鹄,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细节上,但却忽略了整体的结构。2. 这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高,总是画虎刻鹄地追求完美,但有时过于苛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记忆这个成语:1. 联想记忆:将画虎刻鹄的形象与高要求的学习或创作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画虎时刻鹄,追求完美的场景。
2. 创造故事
- 根据成语的故事起源,创造一个自己的故事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是一个画家,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画虎刻鹄。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画虎刻鹄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例如“画饼充饥”、“刻舟求剑”等,可以帮助拓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做作业时总是画虎刻鹄,每个字都写得非常认真。2. 初中生:这个同学在学习上总是画虎刻鹄,每个问题都要追求最完美的答案。3. 高中生: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要求很高,总是画虎刻鹄,追求细节的完美。4. 大学生:在写论文时,她总是画虎刻鹄,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细节上,但却不够注重整体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