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词
拼音gǔ cí
注音ㄍㄨˇ ㄘ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演唱者多盲人,故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纔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参见“ 盲词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根据、没有依据的言辞、言语。
详细解释
- 瞽词是指没有根据、没有依据的言辞、言语。形容说话不经思考,没有根据,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批评和讽刺那些没有根据、不负责任的言辞和言行。
故事起源
- 瞽词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在宴会上争论,曹操说刘备说的话是瞽言,没有根据。后来,瞽词逐渐成为用来形容没有根据的言辞的词语。
成语结构
- 瞽词是一个名词短语,由“瞽”和“词”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言辞完全是瞽词,没有任何依据。2. 不要听信那些瞽词,要经过核实才能确定真相。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瞽词”联想为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在胡言乱语,表示没有根据、不可信的言辞。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的话都是瞽词,不要相信他。2. 初中生:这篇文章里充斥着许多瞽词,作者没有提供任何证据。3. 高中生:政治家应该避免说出瞽词,而是要有实际依据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