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勃然在词典中的解释
rán

勃然

拼音bó rán

注音ㄅㄛˊ ㄖ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1) (形)兴起或旺盛的样子。
    (2) (形)因生气或惊慌变脸色的样子。
    [构成]
    附加式
    [例句]
    勃然变色。(作状语)勃然而起。(作状语)

英文翻译

  • 1.(因生气等变脸色的样子) agitatedly; excitedly; suddenly; abruptly; on [of] a sudden

详细解释

  • ◎ 勃然 bórán
    (1) [agitatedly]∶因心情烦乱、发怒等而激动地
    权勃然曰。——《资治通鉴》
    勃然而起。——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
    勃然变色。
    (3) [vigorously]∶朝气蓬勃地,精力充沛地
    勃然兴起
    勃然奋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4) [suddenly]∶突然的样子
    忽然出,勃然动。——《庄子·天地》
    (1).突然。《庄子·天地》:“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失误》:“县令妇勃然入内,诸夫人不知所以,欲却回。” 茅盾 《春蚕》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2).兴起貌。《庄子·知北游》:“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韩诗外传》卷八:“喻德教,举遗士,海内翕然向风。故百姓勃然咏 宣王 之德。” 许维遹 集释引 郝懿行 云:“勃然,兴起。《传》曰:‘兴曰勃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不知几时的怒风,引着‘自由’的波涛勃然兴起。”
    (3).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諛人,则怫然作色。”《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勃然色变。” 巴金 《春》十:“ 克明 听见这些话,勃然变了脸色。”

基本含义

  • 形容情绪突然激动或愤怒。

详细解释

  • 勃然可以用来形容人突然间情绪激动、愤怒的状态。它强调了情绪的突然和强烈,通常用于形容人对于某个事情或某个人的不满或愤怒达到了极点。

使用场景

  • 勃然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突然间愤怒起来的情景。比如,当一个人听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或受到了让自己很生气的待遇时,他可能会勃然大怒,表现出强烈的情绪。

故事起源

  • 勃然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书·江总传》中。故事中,江总是南朝梁朝的一位官员,他因为一次不满意的事情而勃然大怒,对上级发表了激烈的抗议。这个故事成为了勃然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勃然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勃”是形容词,表示突然兴起;“然”是副词,表示状态的转变。

例句

  • 1.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对着电话大声抱怨。2. 老师对学生的懒散态度勃然生气,严厉批评了他们一顿。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勃然与“爆发”联系起来,想象情绪突然爆发的场景,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情绪相关的成语,如“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听到自己没有考好的成绩时,我勃然大怒,决定要更加努力学习。2. 中学生:老师给了我一次不公正的评价,我勃然不满,决定向校长反映这个问题。3. 大学生:当我看到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时,我勃然愤怒,决定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