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士君子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ìjūn

士君子

拼音shì jūn zǐ

注音ㄕㄧˋ ㄐㄩㄣ ㄗ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 周 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 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
    (4).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基本含义

  • 士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个词语强调了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详细解释

  • 士君子源自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士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对人对事有正确的态度,懂得礼仪和规矩。同时,士君子还应该有才学和知识,以及宽广的胸怀和人文关怀。

使用场景

  • 士君子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有学问和品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赞美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或者用来批评那些没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故事起源

  • 士君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孔子对于士人的一种称谓。在古代,士人是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后来,士君子成为了一个赞美有道德修养和学问的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士君子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士指的是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君子指的是有高尚品质和道德的人。

例句

  • 1. 他是一个真正的士君子,无论在学问还是品德上都值得我们学习。2. 只有成为一个士君子,才能在社会上立足。3. 他的行为举止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正的士君子。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士君子”与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将“士”与有学问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将“君子”与高尚品质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君子的概念和价值观,以及其他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士君子,每天都帮助同学,乐于助人。2. 初中生:尽管他成绩优秀,但他从来不骄傲,一直保持着士君子的态度。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展现出士君子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