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奠
拼音yīn diàn
注音ㄧㄣ ㄉ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大祭。《仪礼·士丧礼》:“﹝士﹞月半不殷奠。” 郑玄 注:“殷,盛也。士月半不復如朔盛奠,下尊者。” 贾公彦 疏:“云下尊者以下,大夫以上,有月半奠故也。”《礼记·丧大记》:“主人具殷奠之礼。” 郑玄 注:“殷,犹大也。朝夕小奠,至月朔则大奠。”《释名·释丧制》:“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众也。” 毕沅 疏证:“大夫以上则朔望大奠,若士则朔而不望。”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古不重望日》:“丧礼朔有殷奠,月半不殷奠,是直指望日之不重也……惟 康成 註月半不殷奠,乃云大夫以上仍有月半之奠。”《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尊十一,羊九,楮弊九万。”
基本含义
- 指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示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详细解释
- 殷奠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常常举行殷奠仪式来祭祀祖先或重要人物。这种仪式通常非常庄重,包括献祭、祭祀神明、奠酒等环节。因此,殷奠成语引申为表示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使用场景
- 殷奠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怀念和敬意。可以用来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等情感。
故事起源
- 殷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易经》中的一则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盘庚的君主,他非常敬重他的祖先,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祭祀他们。这种仪式被后人称为“殷奠”,成为了表示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象征。
成语结构
- 殷奠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形容词“殷”和动词“奠”组成。其中,“殷”表示庄重、隆重,而“奠”表示举行仪式。
例句
- 1. 他每年都会举行殷奠仪式,以表达对逝去父母的思念之情。2. 这座纪念碑是对英勇战士的殷奠,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敬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殷奠”这个成语与庄重、隆重的仪式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参加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文化,可以阅读有关《易经》和古代祭祀的相关文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每年清明节,我们会举行殷奠仪式,祭祀我们的祖先。2. 初中生:毕业离别时,我们举行了一场殷奠仪式,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3. 高中生:在悼念仪式上,他发表了一篇殷奠演讲,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4. 大学生:这个校园纪念碑是对战争中牺牲的学生的殷奠,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