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柞格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à

柞格

拼音zhà gé

注音ㄓㄚˋ ㄍ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设于陷阱中的柞木格。可用以捕兽,亦用以阻碍军行。《墨子·备蛾傅》:“柞格,貍四尺,高者十尺,木长短相杂,兑其上而外内厚涂之。” 孙诒让 间诂:“柞格,柞鄂,削格,盖皆穽擭之名。” 岑仲勉 注:“柞格者阻碍军行之物,或即柞鄂。”按,“柞格”原作“杜格”,据 孙诒让 说改。《国语·鲁语上》“设穽鄂” 三国 吴 韦昭 注:“鄂,柞格,所以误兽也。”参见“ 柞鄂 ”。

基本含义

  • 指人心胆怯,畏缩不前。

详细解释

  • 柞格一词由“柞”和“格”两个字组成。其中,“柞”是指一种树木,又称橡树;“格”表示心胆怯懦。柞格形容人胆小怯懦,不敢前进,畏缩不前。

使用场景

  • 柞格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或艰难的情况下,因胆怯而退缩,不敢积极行动。

故事起源

  • 柞格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故事。相传,汉朝时期,司马相如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被派往匈奴朝见单于。在路上,司马相如遇到了一只猛虎,他非常害怕,躲在树上不敢下来。后来,一位牧民看到了司马相如的窘境,于是用柞树的枝条抽打猛虎,将其赶走。司马相如感激不已,因此将自己的胆怯比喻为柞木。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原本有机会获得这个职位,但因为柞格不敢参加面试,错失了好机会。2.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柞格不前,而是要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棵高大的柞树上,然后看到一只猛虎,自己却胆怯地不敢下来。这样的画面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故事和用法,可以进一步学习《成语故事大全》等相关书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面对考试时有些柞格,但是我会努力克服自己的胆怯。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柞格不前,不敢上台发言。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可能会柞格,不敢迎接挑战。4.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压力,一些同学可能会柞格,不敢尝试新的职业机会。

拆字解意

柞格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