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感焦虑
拼音shuì gǎn jiāo lǜ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税感焦虑是一种公众对税收政策变化的情绪反应,出现在中国每次税收新政出台之后,表现为公众对税收政策的过度集中关注和担忧,公众的这种税收敏感情绪被称为税感焦虑,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财政收入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却赶不上GDP增速,消费支出增加使日常生活压力加大。
2011年前后,中国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房产税试点、资源税改革相继启动,税制改革稳步推进。在中国每次税收新政出台之后,都会引起公众对税收政策的过度集中关注,其中如对个人所得税减税标准的热烈讨论,对“月饼税”、“加名税”的激烈反应,以及对化妆品进口关税的精打细算等,公众对税收的敏感越来越强,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税感焦虑。
措施
消除社会上的“税焦虑”,需要多方努力、做好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尽量减轻居民的税负。
2011年下半年,一些税制改革大动作和减税政策紧锣密鼓、相继出台:
修改后的新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标准提高到3500元,并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据测算,全国由此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1000亿元左右,广大工薪阶层税负明显减轻。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合同3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对税收政策感到焦虑和不安。
详细解释
- 税感焦虑是由“税感”和“焦虑”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税感”指人们对税收政策的感受和认知,“焦虑”则表示人们对税收政策的担忧和不安。整个成语意味着人们对税收政策感到焦虑和不安。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税收政策的担忧和不安。例如在新的税收政策出台后,人们可能会出现税感焦虑的情绪。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社会,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人们对税收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或者过于严苛,人们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税感”和“焦虑”。
例句
- 1. 最近税收政策的调整让很多人感到税感焦虑。2. 企业家们对于新的税收政策感到税感焦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对税务局时的焦虑和不安,从而联想到“税感焦虑”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税收政策的知识,了解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因为新的税收政策感到税感焦虑。2. 初中生:我听到新的税收政策后,感到税感焦虑。3. 高中生:考虑到将来要工作并纳税,我感到税感焦虑。4.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下,我感到税感焦虑。5. 成年人:新的税收政策让我感到税感焦虑,不知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