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絫
拼音zhòng lěi
注音ㄓㄨㄙˋ ㄌㄟˇ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重累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举止庄重。
详细解释
- 重絫是由“重”和“絫”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重”表示重视、看重,也表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絫”表示衣带的飘带,引申为举止庄重、端庄。重絫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举止庄重,是一种非常正面的评价。
使用场景
- 重絫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行为或举止,可以用来赞美有道德修养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行为不端的人。
故事起源
- 重絫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司马》。故事中,周朝的大司马宗伯在一次宴会上,宾客们的衣带都是整齐划一的,只有宗伯的衣带因为系得比较宽松,飘动起来。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人向宗伯提醒他的衣带飘动,宗伯回答说:“吾以君子为宗,吾亦无愧,何为飘飘然?”意思是说他以君子为榜样,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可羞愧的。因此,重絫成为了形容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成语。
成语结构
- 重絫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
例句
- 1. 他举止庄重,真是一位重絫的绅士。2. 她的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是一个典型的重絫之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重絫”这个成语与“重视品德,絫衣飘带”这个形象联系起来,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行为相关的成语,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高望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一个重絫的同学,经常帮助别人。初中生:老师夸奖他是一个重絫之人,他的行为举止都很端庄。高中生:他在学校里是一个重絫的榜样,同学们都很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