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讹
拼音mín é
注音ㄇㄧㄣˊ 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人们的谣言。语本《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郑玄 笺:“讹,伪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逮叔世民讹,狙诈飈起,谿谷不能踰其险,鬼神无以究其变。”
基本含义
- 指民间谣传、传播虚假不实的言论或谣言。
详细解释
- 民讹是由“民”和“讹”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民”指的是民众,而“讹”则表示虚假、不实的言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民间流传的谣言或虚假的消息,强调了谣言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使用场景
- 民讹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警示和提醒人们不要轻信谣言。可以在讨论社会问题、传播真实信息的场合中使用,以引起人们对谣言的警惕和批判思考。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在村里喊:“老虎来了!”村民们纷纷逃窜,结果却发现只是一个谣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谣言可以引起恐慌和混乱,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民讹成为了形容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们通过民讹散布的谣言,试图煽动民众的情绪。2. 不要轻信民讹,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3. 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种民讹,要擦亮眼睛,辨别真假信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村子里喊“老虎来了”,然后村民们纷纷逃窜的场景,以此来记忆民讹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谣言的危害,学习如何辨别真假信息,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播信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听说明天要停课了,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个民讹。2. 初中生:我们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而不是轻信民讹。3. 高中生: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民讹,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被谣言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