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秉枹在词典中的解释
bǐngbāo

秉枹

拼音bǐng bāo

注音ㄅㄧㄥˇ ㄅㄠ

繁体

基本解释

  • 执握鼓槌。《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鐘鼓。”

基本含义

  • 秉持正义、公正,不偏袒。

详细解释

  • 秉枹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秉枹之义,如枹木中正,不可偏倚也。”秉枹形容一个人秉持正义、公正,不偏袒,不偏向任何一方,能够公正地处理事情。

使用场景

  • 秉枹常用于形容公正、不偏袒的行为,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法庭审判、公职人员的公正执法等。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左传·僖公十三年》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季札的人,他被任命为官员后,秉持正义,不偏袒,公正地为人民服务。后来,人们用“秉枹”来形容他的行为,表示他的公正和正义。

成语结构

  • 秉枹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作为一名法官,他一直秉枹公正地审判每一个案件。2. 这位领导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总是秉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秉枹”理解为一个人用枹木支撑着身体保持平衡,枹木是直的,不偏倚。因此,秉枹就是形容一个人保持公正、不偏袒的行为。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公正、正义的成语,如“公正无私”、“义正辞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考试中秉枹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2. 初中生:学生会主席在处理纠纷时应该秉枹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3. 高中生: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必须秉枹公正,不受任何干扰。4. 大学生:作为一名领导,应该秉枹公正地处理每一个问题,不偏袒任何一方。

拆字解意

秉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