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地黄在词典中的解释
huáng

地黄

拼音dì huáng

注音ㄉㄧˋ ㄏㄨ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 ◎ 地黄 dìhuáng
    [glutinous rehmannia]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
    但取芦藤地黄辈观。——宋· 沈括《梦溪笔谈》

英文翻译

  • 1.【医】 radices rehmanniae;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rhizoma rehmanniae

详细解释

  • (1).药用植物。中医以根状茎入药。新鲜者称鲜地黄或鲜地,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干燥后称生地黄或生地,功能养阴凉血。经蒸制加工后称熟地黄或熟地,是滋肾补精血的要药。《宋书·谢灵运传》:“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唐 白居易 《采地黄者》诗:“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宋 苏轼 《小圃一地黄》诗:“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清 孙枝蔚 《遣怀续编》卷三:“马因効驰驱,有时啖地黄。”
    (2).酒名。《新唐书·柳玭传》:“公恐君寒,奉地黄酒三杯。” 宋 陆游 《岁暮独酌感怀》诗:“更嘆衰孱不禁酒,地黄一盏即頽然。”

基本含义

  • 指黄土,也用来形容土地贫瘠、不肥沃。

详细解释

  • 地黄是由“地”和“黄”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地”表示土地,指地面的土壤;“黄”表示黄色,指土壤的颜色。地黄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土地贫瘠、不肥沃,无法种植出好的农作物。

使用场景

  • 地黄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土地贫瘠、不适合农耕的情况。比如说,当农民们遇到土地贫瘠、不肥沃时,可以使用地黄这个成语来形容。

故事起源

  • 地黄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在古代,人们对土地的肥沃与否非常关注,因为土地的肥沃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当人们遇到土地贫瘠、不肥沃的情况时,就用地黄这个成语来形容。

成语结构

  • 地黄这个成语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地”和“黄”。

例句

  • 1. 这片土地地黄,不适合耕种。2. 这个地方的土壤地黄,种不出好的庄稼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地黄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片干燥、贫瘠的土地,颜色呈现黄色,这样就可以记住地黄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土地、农耕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块土地地黄,不能种庄稼。2. 初中生:这个地方的土壤地黄,无法种植出好的农作物。3. 高中生:这片土地地黄,使得农民们无法获得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