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拼音guī yī
注音ㄍㄨㄟ 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皈依 guīyī
[the ceremony of proclaiming sb.a Buddhist] 佛教名词。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故亦称“三皈依”
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今心地欲皈依。——唐· 李须《宿营么禅房闻梵》
反义词
脱离
英文翻译
1.(佛教的入教仪式) the ceremony of proclaiming sb. a Buddhist
2.(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be converted to Buddhism or some other religions
详细解释
(1).佛教语。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表示对佛、法(教义)、僧三者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后多指虔诚信奉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 唐 李颀 《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西游记》第五二回:“前闻得 观音尊者 解脱汝身,皈依释教,保 唐僧 来此求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生素不佞佛,至此皈依甚虔。” 孙中山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时的大学士 徐光启 ,其本人皈依了天主教。”
(2).谓身心归向、依托。 清 钮琇 《觚賸·圆圆》:“ 圆圆 皈依上将,匹合大藩。” 严复 《有如三保》:“然则以 孔子 之道例今人,乃无一事是皈依 孔子 。” 叶圣陶 《倪焕之》二九:“这惟有皈依酒了。”
基本含义
- 指信仰宗教或追随某种思想而改变信仰或立场。
详细解释
- 皈依一词源自佛教,原意为修行者离开尘世,投奔佛门。在现代汉语中,皈依常用来形容人改变信仰或宗教,也可用于描述某人转变立场或追随某种思想。
使用场景
- 皈依常用于宗教、哲学或政治领域的讨论中,用来表达一个人彻底改变信仰或立场的决定。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人对某种思想或理念的追随和崇拜。
故事起源
- 皈依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用来描述修行者离开尘世,投奔佛门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皈依逐渐扩展到其他宗教、哲学和思想领域。
成语结构
- 皈依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皈”和宾语“依”组成。
例句
- 1. 他在年轻时皈依佛门,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2. 她皈依了基督教,对信仰充满热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皈依”与宗教、信仰、思想等相关词语联系起来记忆。同时,了解该成语的起源和基本含义,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练习,有助于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宗教和思想体系中的皈依仪式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皈依了科学,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2. 初中生:他皈依了音乐,每天都坚持练习钢琴。3. 高中生:她皈依了摄影,用镜头记录美丽的瞬间。4. 大学生:我皈依了自由主义思想,坚信个人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5. 成年人:他在困境中皈依了善良与正义,决定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