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俎醢在词典中的解释
hǎi

俎醢

拼音zǔ hǎi

注音ㄗㄨˇ ㄏㄞ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剁成肉酱。
    (2).肉酱。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回回香料》:“其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形类地榭,极香。”

基本含义

  • 指用来祭祀神灵的肉食,也泛指祭祀。

详细解释

  • 俎指祭祀时用来放置肉食的器皿,醢指祭祀时用来腌制或烹调肉食的调料。成语“俎醢”原指祭祀时所用的餐食,后来泛指祭祀。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们奉献或供养神灵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虔诚地进行祭祀活动,或用来形容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供养。

故事起源

  • 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战国时期鲁国的襄公曾在祭祀时将俎醢献给神灵,表示对神灵的敬意和虔诚。后来,人们将“俎醢”作为成语,用来形容对神灵的供养和虔诚。

成语结构

  • 主体部分为“俎醢”,没有修饰部分。

例句

  • 1. 他每年都会亲自准备俎醢,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2. 这座寺庙每天都会供奉新鲜的俎醢,以祈求神灵保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俎醢”这个成语与祭祀活动联系起来,想象襄公亲自准备俎醢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祭祀仪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俎醢”。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们要准备好俎醢,给神灵献上美味的食物。2. 小学生:我在祭祀仪式上亲自端上了俎醢,感觉非常庄重。3. 初中生:在传统文化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俎醢,了解了古代祭祀的仪式。

4. 高中生

  • 这个成语“俎醢”形容了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虔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拆字解意

俎醢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