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无方之民在词典中的解释
fāngzhīmín

无方之民

拼音wú fāng zhī mí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wú fāng zhī mín ㄨˊ ㄈㄤ ㄓㄧ ㄇㄧㄣˊ

    无方之民(無方之民) 

    古谓不知礼法的人。《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荀子·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 杨倞 注:“方,犹道也。”《史记·礼书》:“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基本含义

  • 指没有主见、没有方向感的人,形容人无所适从,缺乏决断力和判断力。

详细解释

  • 无方之民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无方”和“之民”两个词组成。其中,“无方”意为没有方向感、没有主见,而“之民”指人们。合在一起,表示人们缺乏决断力和判断力,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方向。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决策或选择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比如描述一个在职场上没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员工,或者形容一个在人生选择上迷茫的年轻人。

故事起源

  • 无方之民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作品中有一篇叫做《逍遥游》的章节,其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但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人还是蝴蝶。这个故事引申出了人们思考自我身份和方向的问题,进而形成了“无方之民”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无方之民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是一个无方之民,无论面对什么选择都犹豫不决。2. 这个公司的经营团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都是一群无方之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无所适从”、“迷茫”等词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可以查阅相关的成语词典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无方之民,上学时总是不知道要做什么。2. 初中生:我觉得我现在有点无方之民,不知道未来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3. 高中生: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感觉自己是个无方之民,不知道该怎么提高。4. 大学生:大学期间,有时候会感觉自己是个无方之民,对未来的规划不清楚。

拆字解意

无方之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