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余
拼音zuò yú
注音ㄗㄨㄛˋ ㄧㄩˊ
繁体
基本解释
古称祭祀完毕后所馀的酒肉。《汉书·郊祀志上》:“已祠,胙餘皆燎之。” 颜师古 注:“胙,谓祭餘酒肉也。”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祠旧有鸟数百,送迎客舟,自 唐 夔州 刺史 李貽 诗已云‘羣鸟幸胙餘’矣。”
基本含义
- 指吃饭后剩下的食物。
详细解释
- 胙,古代祭祀时的一种饭食;余,剩余。胙余原指祭祀时剩下的食物,后来泛指吃饭后剩下的食物。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吃饭后剩下的食物,也可以用来比喻剩下的东西或者事物。
故事起源
-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一句“胙彼东山,言采其杞”,意思是说在东山上祭祀祖先,用剩下的东西来养活自己。后来,人们将祭祀时剩下的食物称为胙余。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饭后别浪费,把胙余吃掉。2. 他总是把饭桌上的胙余都吃得一干二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胙余”记忆为“做鱼”,因为“做”和“胙”发音相似,而“鱼”和“余”发音相似。想象在做鱼的过程中,有些鱼肉剩下了,就是胙余。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剩馥残膏”、“残羹冷炙”等,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吃完饭后,我把胙余喂给了小狗。2. 初中生:晚饭吃得太多了,剩下了不少胙余。3. 高中生:这些胙余可以用来做菜,不用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