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之应
拼音míng hè zhī yìng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míng hè zhī yìng ㄇㄧㄥˊ ㄏㄜˋ ㄓㄧ ㄧㄥˋ
鸣鹤之应(鳴鶴之應)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王弼 注:“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 孔颖达 疏:“处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明 张居正 《<玉林清赏诗>序》:“迺今穴居名彦,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基本含义
- 指两个人的言行举止非常相似,彼此之间产生共鸣。
详细解释
- 鸣鹤之应源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只神鹤,它的鸣叫声非常悦耳动听,能够引来其他鹤的回应。因此,人们用“鸣鹤之应”来形容两个人的言行举止非常相似,就像是彼此之间产生了共鸣。
使用场景
- 鸣鹤之应通常用于形容两个人在思想、兴趣、行为等方面非常相似,彼此之间产生了共鸣的情况。可以用于夫妻、朋友、同事等关系的描述,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团队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鹤。神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被认为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鹤的鸣叫声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因此,人们把两个人的言行举止相似比喻为鸣鹤之应。
成语结构
- 鸣鹤之应属于四字成语,由“鸣鹤”和“之应”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们俩的想法和行动总是那么一致,真是鸣鹤之应。2. 我们两个人的兴趣爱好非常相似,简直就是鸣鹤之应。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鸣鹤的鸣叫声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两只鹤在空中相互呼应的场景,可以帮助记住“鸣鹤之应”表示两个人的相似之处。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鹤相关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神鹤形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我的好朋友喜欢画画、唱歌,我们的兴趣爱好真是鸣鹤之应。2. 初中生:班上的两个同学在学习上总是一拍即合,他们的思维方式真的是鸣鹤之应。3. 高中生: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工作上总是默契配合,像是鸣鹤之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