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经筵在词典中的解释
jīngyán

经筵

拼音jīng yán

注音ㄐㄧㄥ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基本含义

  • 指古代官府或学堂里举行的重要宴会或学术讲座。

详细解释

  • 经筵一词源于古代官府和学堂的重要活动,是一种集合了宴会和学术讲座的形式。在古代,经筵通常由官员或学者主持,旨在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和促进学术进步。经筵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场合,参与者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范。

使用场景

  • 经筵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重要的学术讲座或庄重的宴会。可以用于形容学术会议、学术讲座、高级宴会等场合。

故事起源

  • 经筵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的一次经筵宴会。据说这次经筵宴会是由魏国的宰相魏其武安侯主持,邀请了各方贤士和学者,讨论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要问题。这次经筵宴会被认为是魏国学术繁荣和国家治理的象征。

成语结构

  • 经筵属于“名词+名词”结构的成语。

例句

  • 1. 他在经筵上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讲。2. 这次经筵宴会上,学者们争论激烈,思想碰撞出火花。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经筵”联想为一个庄重而隆重的宴会,类似于学术盛宴。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参加一场重要的学术讲座或宴会来帮助记忆该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古代中国的学术制度和礼仪文化,了解更多关于经筵的历史和演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的经筵上演讲了一个故事。2. 初中生:老师邀请了一位知名学者来我们学校举办经筵讲座。3. 高中生: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经筵宴会,和各界名人交流思想。4. 大学生:这个学术会议是一场盛大的经筵,我期待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拆字解意

经筵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