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絜
拼音zì jié
注音ㄗㄧˋ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自洁 ”。
基本含义
- 指自己束缚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动。
详细解释
- 自絜是由“自”和“絜”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自指自己,絜指束缚。自絜的意思是自己给自己加上束缚,限制自己的行动。它指的是人们在行为上自我约束,不随意妄为,遵守规则,不违法乱纪。
使用场景
- 自絜常用于教育、道德、纪律等方面的讨论中。它可以用来告诫人们要自律、自制,不要随意违反规则,不要任性妄为。
故事起源
- 自絜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故事讲述了昭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子之绝也,绝而不疏,束而不绳。”意思是君子应该自己给自己加上约束,不放纵自己,但又不过度束缚自己。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自”和“絜”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作为一名学生,要自絜自律,不要随意违反校规。2. 他自絜自制,从不参与任何不道德的行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自絜与自律、自制联系起来,因为自絜的意思就是自己给自己加上约束,不放纵自己,要自律、自制。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自律、自制相关的成语,如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自絜,不乱扔垃圾。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自絜自律,不迟到早退。3. 高中生:考试前要自絜,不抄袭作弊。4. 大学生:要自絜,不要沉迷游戏,影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