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子
拼音gàng zi
注音ㄍㄤˋ ㄗ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杠子 gàngzi
(1) [thick stick;stout carring pole]∶较粗的棍子
他们在杠子中间拴一筐,两人抬着,筐里装满了土
(2) [bar]∶锻炼身体的一种器械,分为单杠、双杠、高低杠
他在杠子上锻练身体
(3) [thick line drawn beside or under words in reading,correcting papars,etc.]∶批改文字或阅读中作为标记所画的粗直线
老师把写错了的字都打上杠子
英文翻译
1.thick stick
详细解释
亦作“槓子”。1.较粗较长的棍棒。《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一见,重新跳将下来,将那槓子抢到手里,掖上倭刀,一手抡开槓子,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打了个落花流水,东倒西歪。” 杨朔 《海市》:“舱上蒙着帆,压着些杠子。”如:拿根杠子去抬石头。
(2).一种体育器械。如:他早起锻炼盘杠子。
(3).在稿纸上作为标记而划的直线。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待到领回原稿,看见用红铅笔打着杠子的处所,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得罪了‘第三种人’老爷们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看了杠子,有几处是可以悟出道理来的。”
基本含义
- 指一种用来托举或支撑物体的长条状物,也用来比喻批评、指责或争论。
详细解释
- 杠子是指一根长条状的物体,可以用来托举或支撑重物。在成语中,杠子常常用来比喻批评、指责或争论。它表示通过批评或争论来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指责某人的不正确行为。
使用场景
- 杠子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人们在争论中使用批评或指责的手段,以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改正错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工作中的同事之间的争论、学校里的学生互相批评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木匠工作。在古代,木匠常常需要用到杠子来托举或支撑木材。后来,人们将这个工具的名称“杠子”引申为比喻批评、指责或争论的手段。
成语结构
- 杠子是一个名词,作为成语使用时,通常用在“打杠子”的形式中。
例句
- 1. 他们在开会时打了一场激烈的杠子,最后达成了共识。2. 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杠子,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杠子”这个词与木匠工作中使用的托举或支撑物体的工具联系起来记忆。另外,可以将“杠子”与争论或批评的场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争论、批评相关的成语,如“争论不休”、“指桑骂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操场上打了一场杠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2. 初中生:我们班上的两个同学经常为一个问题打杠子,争论不休。3. 高中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杠子,导致课堂秩序混乱。4. 大学生:在学术讨论会上,两位教授因为观点不同打了一场杠子。5. 成年人:公司内部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杠子,导致了一系列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