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大长
拼音mán yí dà zhǎng
注音ㄇㄢˊ ㄧˊ ㄉㄚˋ ㄓㄤˇ
繁体
基本解释
(1). 汉 南越王 赵佗 对 汉 廷的自称。《史记·南越列传》:“ 陆贾 至 南越 ,王甚恐,为书谢曰:‘蛮夷大长老夫臣 佗 。’”
(2).借指 清 帝。 柳亚子 《题芷畦<燕游续草>》诗之一:“故宫铜狄西风泪,不为蛮夷大长流。”
基本含义
- 指外国人或外族人粗鲁无礼、野蛮无知的行为举止。
详细解释
- 蛮夷,指外族人;大长,指粗鲁无礼。蛮夷大长形容外族人的行为举止粗鲁无知,没有礼貌和修养。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某人的行为粗鲁无礼,或者某国的行为方式与礼仪相悖。
故事起源
- 在古代中国,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明和礼仪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外族人的粗鲁和无礼行为,中国人用“蛮夷大长”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举止。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动词
例句
- 1. 这个外国人真是蛮夷大长,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2. 那个国家的领导人对待国际事务的方式真是蛮夷大长,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感受。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蛮夷大长”与“野蛮无知”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外族人、文明礼仪相关的成语,如“礼贤下士”、“以礼相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真是蛮夷大长,从不懂得说“请”和“谢谢”。2. 初中生:那个国家的领导人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真是蛮夷大长,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3. 高中生:他的言行举止真是蛮夷大长,完全没有礼貌和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