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鸣鼈应
拼音tú míng biē yìng
注音
繁体鼉鳴鼈應
基本解释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鼉鸣鳖应,见机而作。”
基本含义
- 形容声音震耳欲聋,引起其他物体鸣叫或回应。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秋水》。鼍是一种大型的蛇形爬行动物,鸣叫声很响亮,鼈是一种大型的龟类动物,它的叫声也很响亮。这个成语比喻声音非常响亮,能够引起其他物体的回应。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声音非常响亮,引起其他物体鸣叫或回应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言行引起强烈反应。
故事起源
-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用乐器吹奏出了非常响亮的声音,结果引起了鼍和鼈的鸣叫声。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了声音震耳欲聋,引起其他物体鸣叫或回应的情景,后来被用来形容其他类似的情况。
成语结构
- 主语+鼍鸣+宾语+鼈应。
例句
- 1. 他的演讲声音如雷霆般响亮,鼍鸣鼈应,掌声如潮。2. 这首歌曲的歌声嘹亮动人,鼍鸣鼈应,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大型动物的鸣叫声联系起来,想象鼍和鼈发出的声音非常响亮,能够引起其他物体的回应。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学习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声音相关的成语,如“雷声大,雨点小”、“声东击西”等。同时,也可以了解庄子的其他寓言故事,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的嗓音非常响亮,他唱歌的时候鼍鸣鼈应,大家都听得很清楚。2. 初中生:音乐会上,乐队演奏的乐曲声音如鼓雷般响亮,鼍鸣鼈应,观众们沉浸其中。3. 高中生:他的演讲声音洪亮有力,鼍鸣鼈应,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