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假对在词典中的解释
jiǎduì

假对

拼音jiǎ duì

注音ㄐㄧㄚˇ ㄉㄨ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 诗文对偶中的借对。即内容虽不成对偶但字面却成对偶,或谐声而成对偶者。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文艺二》:“如‘自 朱邪 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邪’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借对》引 宋 蔡居厚 《察宽夫诗话》:“诗家有假对,本非用意,盖造语适到,因以用之,若 杜子美 ‘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 韩退之 ‘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借丹对白,借爵对鱼,皆偶然相值立意,下句初不在此。而晚 唐 诸人遂立以为格, 贾岛 ‘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 崔峒 ‘因寻樵子径,得到 葛洪 家’为例,以为假对胜的对,谓之高手,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説梦也。”按, 贾 崔 例中的子谐作“紫”,洪谐作“红”,成假对。

基本含义

  • 指虚假的对策或伪装的对手,也可指假装对付或应付。

详细解释

  • 假对是由“假”和“对”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假”表示虚假、伪装,而“对”表示对策、对手。假对的意思是指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策或对手,但实际上是虚假的、伪装的。

使用场景

  • 假对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或具有威胁性,但实际上是虚假的、没有实力的。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假装对付或应付,没有真正的态度或行动。

故事起源

  • 假对的故事起源不太清楚,但它是中国古代成语之一,可能与古代战争策略有关。在战争中,有时会使用虚假的对策或伪装的对手来迷惑敌人,使其产生错觉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成语结构

  • 假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假对而已。2. 这个公司的竞争对手只是假对,他们没有真正的实力。3. 这个政治家经常假对应付,没有真正的行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假对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戴着假面具,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假的对手。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假对相关的成语,如“假公济私”、“假戏真做”等。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学习不好,但经常假对装作很聪明。2. 初中生:这个游戏里的对手只是假对,没有真正的实力。3. 高中生:他的答案只是假对,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学习“假对”这个成语。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拆字解意

假对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