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擗
拼音fǔ pǐ
注音ㄈㄨˇ ㄆ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谓俯身拍胸而哭。 南朝 齐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俯擗天伦,踊絶于地。”
基本含义
- 低头俯首,表示恭敬顺从。
详细解释
- 俯擗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俯指低头,擗指跪下。合在一起表示低头俯首,表示恭敬顺从的态度。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完全屈服于他人的权威或力量。
使用场景
- 俯擗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权威或强大力量的顺从和尊敬。可以用于形容工作场合中的下属对上司的恭敬,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等。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文学家刘克庄。刘克庄是宋代一位有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并强调人们应该顺从于君主和长辈的权威。他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俯擗”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完全屈服于权威的态度。这个成语由此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固定搭配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动词+动词
例句
- 1. 在面对老师的时候,小明俯擗而立,举止非常恭敬。2. 他对领导的要求总是俯擗听从,从不违背。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俯擗”与低头恭敬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低头跪拜,完全屈服于他人的权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顺从和尊敬相关的成语,如“顺从”、“恭敬”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爷爷的面前,我俯擗而坐,不敢有丝毫不敬。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俯擗于老师的教导,虚心学习。3. 高中生:领导的每一个指示,我们都应该俯擗听从,不敢有丝毫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