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茅
拼音bān máo
注音ㄅㄢ ㄇ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药物名。有毒性。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引 魏 吴普 等《神农本草经》:“药种有五物:一曰狼毒,占斯解之……五曰班茅,戎盐解之。”一本作“药种有五毒”。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不顾一切地争先恐后,竞相奔走,形容热情高涨、积极努力的情景。
详细解释
- 班茅源自于《左传·哀公十四年》:“茅之为言,班之为行。”茅,指的是茅草,古代修建房屋时常用茅草覆盖屋顶,象征着建筑物的完成。班,指的是排队等候,准备行动。所以班茅表示人们在某件事情上积极行动,迅速奔走,不顾一切地争先恐后。
使用场景
- 班茅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工作、学习、比赛等方面表现出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的情景。可以用于表扬他人积极努力的态度,也可以用于自我激励,鞭策自己更加努力。
故事起源
- 班茅的故事起源于古代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哀公要修建一座高大的城墙,于是下令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要参与进来,积极努力修建城墙。为了鼓励百姓们的积极性,哀公亲自上阵,率先行动,不顾一切地奔走。百姓们看到哀公的榜样,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修建城墙的工作中。最终,城墙修建得非常坚固高大,成为齐国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由此形成了“班茅”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班茅是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为了赶上火车,他班茅地奔跑着。2. 在比赛中,他们班茅地争先恐后,全力以赴。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班茅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是修建城墙的工人,哀公亲自率先行动,你也要班茅地追赶上去,积极努力修建城墙。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比如班师、茅塞顿开等,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班茅地走进教室,准备开始上课。初中生:同学们班茅地拿起笔,开始做作业。高中生:为了争取高考名额,他们班茅地备战考试。大学生:为了争取实习机会,他们班茅地提前准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