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
拼音bǐ qiū jiè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梵语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详细解释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
基本含义
- 指僧人守戒,也泛指遵守规定或制度。
详细解释
- 比丘,指佛教中的出家人;戒,指守戒。比丘戒原指佛教出家人遵守的戒律,后泛指遵守规定或制度。比丘戒是佛教中的重要戒律,要求出家人遵守八关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妆饰、不坐高广大床、不观音乐舞会等。
使用场景
- 比丘戒一词常用于形容人严守规章制度,不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人遵守自己订立的规定或目标。
故事起源
- 比丘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时代。当时,释迦牟尼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要求出家人遵守。比丘戒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出家人对佛教教义的忠诚和奉行。
成语结构
- 比丘戒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词组成,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例句
- 1. 出家人应该严守比丘戒,不违反佛教教义。2. 这个公司的员工都很守比丘戒,工作纪律严格。3. 他对自己制定的计划一直守比丘戒,从不偷懒。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比丘戒这个词语。比如,可以将“比丘”联想为佛教中的出家人,将“戒”联想为守戒。通过联想记忆,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佛教戒律和比丘戒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佛教文化和哲学,了解更多关于佛教戒律的内容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守比丘戒,不说脏话。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守比丘戒,不抄袭别人的作业。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守比丘戒,不违反学校纪律。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守比丘戒,不违反学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