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厉
拼音fú lì
注音ㄈㄨˊ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犹凌厉。 汉 陈琳 《神武赋》:“车轩轔于雷室,骑浮厉乎云宫。” 清 谭献 《<金元诗录>序》:“ 元好问 辑 河 北诸人诗为《中州集》,其辞浮厉,异乎诗人之旨。”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气力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详细解释
- 浮厉是由“浮”和“厉”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浮指浮动、不稳定,厉指刚烈、刚劲。浮厉形容人的气力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比喻人的性格薄弱,没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
使用场景
- 浮厉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不坚定,容易受他人影响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
故事起源
- 浮厉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四·齐桓公伐晋》。相传齐桓公出征晋国,晋国国君晋文公派人送信给齐桓公,劝他不要进攻。齐桓公看了信后,因为晋文公的劝告,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撤军回国。老臣鲍牧见状,对齐桓公说:“晋文公的信只是一纸空文,如果您因为一纸空文而改变决策,那就是浮厉之人。”意思是说,如果你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原本的决策,就是一种薄弱的表现。
成语结构
- 浮厉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例句
- 1. 他的态度浮厉,经常随着别人的意见而改变。2. 这个人没有坚定的立场,太浮厉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浮”和“厉”联想成一个人的形象,这个人的身体上半部分像沉浮的浮木,下半部分像刚劲的剑,表示这个人的气力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人的性格相关的成语,如“坚毅不拔”、“意志坚定”等,来进一步了解人的性格特点和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是一个浮厉的人,经常随着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主意。初中生:他的态度浮厉,没有坚定的立场。高中生:这个人太浮厉了,没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