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塾
拼音hóng shú
注音ㄏㄨㄥˊ ㄕ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学校。 沉惟贤 《<万国演义>序》:“即黌塾之师,用以发明事理,啟牖来学,亦於是乎汲汲焉。”引申为在校读书、学习。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彼夫缀学之子,黌塾之暇,其手《红楼》而口《水滸》,终不可禁。”
基本含义
- 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也可以指学习的地方。
详细解释
- 黉塾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用来指代私塾或家庭教育机构。在古代,学校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私塾来接受教育。因此,黉塾也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学习的象征。现在,黉塾这个词语可以泛指任何形式的学校或教育机构。
使用场景
- 黉塾一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可使用。它可以用来表示学校、教育机构、学习的地方等。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时,可以说他曾在一所黉塾学习。
故事起源
- 黉塾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私塾来接受教育。黉塾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一书中,用来描述学习的地方。后来,黉塾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人学习的象征。
成语结构
- 黉塾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在一所黉塾学习了五年。2. 这所黉塾是我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黉塾与学习相关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想象自己正在一个黉塾里学习知识,或者想象一个古代私塾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并理解黉塾这个词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教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私塾的历史和文化。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成语,如“讲学解难”、“授业解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都去黉塾学习。2. 初中生:我在一所黉塾里上课,老师教得很好。3. 高中生:我准备报名参加一个黉塾的暑期班,提高我的学习能力。4. 大学生:我在大学里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黉塾里一样,充满了挑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