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手畏脚
拼音wèi shǒu wèi jiǎo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详细解释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示例】: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做事胆小怕事,缺乏决断力和果断行动的态度。
详细解释
- 畏手畏脚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胆小怕事,缺乏决断力和果断行动的态度。这个成语中的“畏手”指怕动手,不愿意付诸行动;“畏脚”指怕迈出脚步,不敢前进。形容人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胆小怕事,缺乏决断力和果断行动的态度。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胆怯和犹豫不决的特点。
故事起源
- 畏手畏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农书》中:“畏手畏脚者,不可为农事也。”意思是说怕动手怕迈出脚步的人不适合从事农事。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胆小怕事,缺乏决断力和果断行动的态度。
成语结构
- 畏手畏脚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词语组成的成语,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
例句
- 1. 他虽然有很多好的创意,却总是畏手畏脚,不敢付诸行动。2. 她畏手畏脚的性格让她错失了很多机会。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畏手畏脚”与一个胆小怕事、缺乏决断力和果断行动的人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手发抖、脚踌躇不前的情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勇气和果断行动相关的成语,如“勇往直前”、“刚毅果断”等,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上总是畏手畏脚,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2. 初中生:面对考试,他畏手畏脚,不敢积极备考。3. 高中生:他在选大学专业时畏手畏脚,迟迟不能做出决定。4. 大学生:他虽然有很多创意,但因为畏手畏脚,错过了很多创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