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对象
拼音huì jì duì xià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简而言之,并非所有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对象,凡是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才是会计对象)。
一般来说,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即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
详细解释
目的
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活动范围,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被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把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这三个概念联系起来看,《会计实务》实际上就是一门分类的科学。只要我们能把每一项经济业务恰当地分好类,把它们记到该记的科目中去,学习《会计实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内涵
会计对象指会计反映和监督(或控制)的内容。由于不同企业单位会计的具体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对会计的对象,应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从各企业单位会计对象的不同点,说明各企业单位的具体对象;一是从各企业单位会计对象的共同点,说明会计的一般对象。
对于会计的一般对象,我国会计界有不同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表述:
(1)会计的一般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它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会计并不能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的所有方面,而只能反映和监督用货币表现的那些方面。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都必须用价值形式来反映,所以再生产过程中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而再生产过程中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可以抽象为资金运动,所以一般认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是会计的一般对象。
(2)会计的一般对象是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能够通过货币计价,并利用资金、费用、成本、收入、利润等价值形式综合表现的有关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3)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估价的财产及其变动。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会计是用来反映和监督扩大再生产过程的。根据会计用货币形式连续、系统地对经济过程进行观察、计量、登记、综合的特点,它不能反映扩大再生产的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只能反映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但再生产过程,是无体的东西,它只能通过所反映的财产才能表现出来。要对财产加以核算并加总括反映,必须有一共同的量度,这个共同的量度,在现阶段就是货币。因此,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估价的财产及其变动。
资金运动
首先,资金运动是客观的。资金运动的客观性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资金都要经过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这样一个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因企业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也正因为资金运动的客观性,才使得会计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商业语言”。 其次,资金运动是抽象的。资金运动的抽象性是相对于具体的会计核算而言的,因为在会计实务中,任何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必须要具体化直至量化,若仅有“资金运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无法落到实处的。这就需要对抽象的资金运动作进一步的分类,于是就有了会计要素。
其他相关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方法.
会计帐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系统,连续的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手段。
会计科目和会计帐户的联系在于会计科目是设置会计帐户的依据,是会计帐户的名称,会计帐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会计帐户所要登记的内容。
区别在于会计科目知识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分类,本身没有结构,会计帐户则有相应的结构,具体反映资金活动状况,因此会计帐户比会计科目分户更为明晰,内容更为丰富,此外,会计科目一般由会计制度统一规定,会计帐户除了规定的外,则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活动范围,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被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基本含义
- 指被人观察或监督的对象,容易受到审查和评判的人或事物。
详细解释
- 会计对象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它用来形容那些被他人关注或评判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被会计师或审计人员观察、审查和评判的对象,因此暗示了被观察对象容易受到审查和评判的特点。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工作受到他人监督或评价的人,比如公司职员、政府官员、学生等。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或争议的事物,比如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会计制度。在古代,会计师是负责管理和核算财务的人,他们需要对财务进行记录和审查。因此,被会计师观察和审查的对象成为了“会计对象”。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会计”和“对象”,表示被会计师观察和审查的对象。
例句
- 1. 公司的财务部门一直是他的会计对象,所以他必须保持良好的财务纪录。2. 作为政府官员,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公众的会计对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会计对象”与财务核算和审查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会计师在对一个人或事物进行审查和评判,这个人或事物就成为了“会计对象”。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会计和财务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例如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的会计对象,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失望。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的学习成绩是家长和老师的会计对象,我们要努力提高成绩。3. 高中生:高考成绩是每个高中生的会计对象,我们要全力以赴,争取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