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伏罪在词典中的解释
zuì

伏罪

拼音fú zuì

注音ㄈㄨˊ ㄗㄨ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动)承认自己的罪过,用于书面语。
    [构成]
    动宾式:伏|罪
    [例句]
    低头伏罪。(作谓语)
    [同义]
    认罪

近义词

  • 服罪、认罪

英文翻译

  • 1.plead guilty (to a crime); admit one's guilt

详细解释

  • ◎ 伏罪 fúzuì
    [admit one's guilty]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
    (1).服罪;认罪。《史记·循吏列传》:“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 彭 遂伏罪,一州称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妇不知此事先为所侦,遂惶骇伏罪。”
    (2).过去未暴露的罪行。《汉书·元后传》:“是岁, 新都侯 莽 告 长 伏罪与 红阳侯 立 相连, 长 下狱死, 立 就国。” 颜师古 注:“伏罪谓旧罪阴伏未发者也。”《东观汉记·北海靖王刘兴传》:“县吏 张申 有伏罪, 兴 收 申 案论,郡中震慄。”

基本含义

  • 指犯罪的人被判定有罪,被法律追究责任。

详细解释

  • 伏罪是一个法律术语,用来描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法庭上被判定有罪的情况。这个成语强调了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并暗示了被判有罪的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使用场景

  • 伏罪一般用于描述犯罪活动的判决和法律责任的追究。可以用于新闻报道、法律文书、法庭辩论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伏罪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在古代,法律对犯罪行为十分严厉,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判定有罪,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伏罪成了描述犯罪嫌疑人被判有罪的常用词语。

成语结构

  • 伏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因为盗窃罪被判伏罪入狱。2. 这个凶手最终伏罪了,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伏罪”两个字联想为“服罪”,因为伏罪的含义就是要服从法律的制裁和惩罚。可以想象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被判有罪后,低头认罪,表示服从法律的惩罚。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法律术语,了解刑法和司法制度。也可以学习其他与犯罪相关的成语,如“罪魁祸首”、“作恶多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偷了同学的铅笔,被老师发现后,最后伏罪了。2. 初中生:那个杀人犯经过几个月的审讯,最终伏罪入狱。3. 高中生:这个贪官多年来一直逍遥法外,终于在反腐斗争中伏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