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攻
拼音yáng gōng
注音ㄧㄤˊ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 佯攻 yánggōng
[feign(talse) attack] 假装向敌人进攻,虚装声势并无实际行动
英文翻译
1.feign [simulate] attack; make a feint
详细解释
虚张声势地假进攻。 周恩来 《关于粉碎前四次“围剿”的电报》:“据此情况,我们遂改强袭 南丰 为佯攻,决心先消灭增援队。”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七章:“大部分同志都主张以东边的山腿为佯攻的方向,主要攻击西边的山腿,然后夺取主峰。”
基本含义
- 假装进攻,以迷惑对方的真实意图。
详细解释
- 佯攻是指在军事战争或竞争中,采取假装进攻的手段,以迷惑对方,隐藏真实的意图。通过佯攻,可以引诱敌人采取错误的防御措施,为真正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使用场景
- 佯攻常用于描述战争、竞争、策略等领域。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某种情况下采取欺骗性行动的情景。
故事起源
-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一个关于佯攻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太公望率军攻打燕国,燕国将领燕昭王派人向太公望请和。太公望为了不让燕国察觉到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了佯攻的策略,假装接受了燕国的和谈请求。最终,太公望成功地迷惑了燕昭王,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在商战中,佯攻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手段。2. 他巧妙地利用佯攻,成功地获得了对手的信任。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佯攻”与“假装进攻”联想起来,通过对比理解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来扩展对战略、欺骗等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游戏中使用佯攻的策略,成功地骗过了对手。2. 初中生:在围棋比赛中,他巧妙地运用佯攻,最终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在政治辩论中,佯攻可以用来迷惑对手,争取更多的支持者。4. 大学生及以上:在商业竞争中,佯攻是一种常用的策略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