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恻隐在词典中的解释
yǐn

恻隐

拼音cè yǐn

注音ㄘㄜˋ ㄧㄣˇ

繁体

基本解释

  • ◎ 恻隐 cèyǐn
    [compassion;pity] 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近义词

  • 怜悯、同情

英文翻译

  • 1.(同情; 不忍) compassion; pity

详细解释

  • (1).同情,怜悯。《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 唐 储光羲 《田家即事》诗:“我心多惻隐,顾此两伤悲。”《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无惻隐也。” 朱自清 《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
    (2).悲痛。《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惻隐而含哀。” 王逸 注:“心常惻隐含悲而念君也。”

基本含义

  • 指对别人的痛苦和困苦感同身受,产生同情之心。

详细解释

  • 恻隐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即指对别人的痛苦和困苦感同身受,产生同情之心。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和关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体谅和关心的道德观念。

使用场景

  • 恻隐一词多用于形容人们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可以用于社交场合、教育场所以及文学作品中。例如,在同学遭受挫折时,你可以对其说:“我对你的遭遇深感恻隐之情。”这样表达出你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和关心。

故事起源

  • 恻隐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离娄上》一章中提到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了人们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心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成语通过孟子的论述而得以流传,并成为了表达同情和关怀的常用词语。

成语结构

  • 恻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恻”是动词,“隐”是形容词。两个字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表示对他人的痛苦和困苦感同身受。

例句

  • 1. 他在看到那个乞丐的时候,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恻隐之情。2. 她对那位受伤的小动物表现出了恻隐的眼神。3. 在听到同学的困境后,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恻隐之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恻隐的发音“cè yǐn”与“策音”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在听到别人的困境后,立即产生同情心,发出声音表示关心和关怀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等,这些成语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同学受伤后,我感到恻隐,立刻去找老师帮忙。2. 初中生:听到同学的困境后,我深感恻隐之情,主动伸出援助之手。3. 高中生:在社区看到有人流浪街头,我产生了强烈的恻隐之心,决定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