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结
拼音pǐ jié
注音ㄆㄧˇ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1).腹内郁结成块。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残骸餘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集注引 韩醇 曰:“痞,腹中结痛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心下痞满》:“有不因下而痞结者,从土虚及痰饮食鬱溼热治之。”《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伤寒大下后,復发汗,心下痞”注:“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
(2).喻阻塞不通。 清 刘大櫆 《<左仲郛诗>序》:“诗亡则上下之意指喑聋痞结,而 陈胜 、 吴广 始得以纵横於阡陌之间。”
英文翻译
1.【医】retained mass
基本含义
- 形容心中积存的怨气或不满情绪。
详细解释
- 痞结是指人心中积存的怨气、不满情绪,类似于心头的痞块。这种怨气或不满情绪长时间积存不发泄,会给人带来压抑和烦躁的感觉。
使用场景
- 痞结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内心的不满情绪,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上积存的不满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长时间受到委屈或不公平待遇后的心情。
故事起源
- 痞结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个叫痞子蔡的人,他因为一时冲动而得罪了当地的官员,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痞子蔡一直积存着怨气和不满情绪,心中像是有一块痞块一样。后来,他被释放出狱,但内心的怨气却一直无法散去,形成了痞结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痞结由两个字组成,痞和结。痞指心中积存的怨气,结指形成的痞块。
例句
- 1. 他心中的痞结越来越大,终于无法忍受了。2. 这些年来,他一直背负着一颗痞结,无法释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痞结想象成心中的一块痞块,积存了很久的怨气和不满情绪。可以通过与“痞子蔡”这个人物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成语故事,深入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心中的痞结就像一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2. 初中生:他一直把心中的痞结埋在心底,不愿意与人分享。3. 高中生: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让他心中的痞结越来越大。4. 大学生:社会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这些让人心中的痞结难以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