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激愤在词典中的解释
fèn

激愤

拼音jī fèn

注音ㄐㄧ ㄈ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形)激动而愤怒。
    [构成]
    并列式:激+愤
    [例句]
    工人们的激愤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作定语)
    [同音]
    激奋

近义词

  • 激怒

英文翻译

  • 1.wrathful; indignant; enraged

详细解释

  • ◎ 激愤 jīfèn
    [flutter;wrathful;indignant] 激动愤怒
    他的议论引起了一片激愤
    (1).激励发愤。《孔子家语·困誓》:“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於是乎在。”《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2).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 平 闻 亮 卒,发病死。 平 常冀 亮 当自补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3).激动气愤。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当儿,战士们都非常着急地在院子里议论。全连队的人心情都是激愤的。”
    (4).激怒。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

基本含义

  • 形容愤怒到极点,激动得无法自控。

详细解释

  • 激愤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愤怒或激动而失去理智,无法自控的状态。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情绪高度激动,以至于无法冷静思考或控制自己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激愤常常用来描述某人对某种不公正或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感到极度愤怒和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场景,例如对于社会不公、虐待行为、欺骗行为等,引起公众愤怒的事件。

故事起源

  • 激愤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一位名叫杨修的人物。据说,杨修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为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怒,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激动得无法自控。因此,人们用“激愤”来形容他的情绪状态。

成语结构

  • 激愤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激”表示激动、激烈,而“愤”表示愤怒、愤慨。

例句

  • 1. 他听到那个消息后,激愤得无法自控,直接站了起来。2.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个不公正的事件,她激愤地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3. 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腐败行为感到激愤,纷纷走上街头抗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激愤”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愤怒而激动得无法自控的情景,将这个形象与词语“激愤”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对激愤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义愤填膺”、“怒发冲冠”等,这些成语也都描述了愤怒或激动的情绪状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那个欺负小动物的人感到很激愤,觉得他们太残忍了。2. 初中生:当我听到那个不公正的新闻时,我感到非常激愤,决定要为正义发声。3. 高中生: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的行为,我感到非常激愤,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拆字解意

激愤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