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塾
拼音xiáng shú
注音ㄒㄧㄤˊ ㄕ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絃诵之业。”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的学校或教育机构。
详细解释
- 庠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术能力。庠塾通常由私人或地方政府组织,提供基础教育和传授经典文化知识的场所。学生在庠塾中学习儒家经典、礼仪、文学和历史等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学术能力。
使用场景
- 庠塾一词常用于描述古代的教育机构,也可以用来比喻现代学校或培训机构。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个学习氛围浓厚、教育质量高的场所时,可以使用庠塾这个成语。
故事起源
- 庠塾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记》中。庠塾在古代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教育机构,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术能力。在古代,庠塾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语结构
- 庠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学业有成,多亏了在庠塾的刻苦学习。2. 这所大学被誉为现代的庠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庠塾这个成语:1. 将“庠”读作“香”,想象在香气四溢的教室里,学生们在庠塾中努力学习。2. 将“塾”读作“数”,想象在庠塾里,学生们不断数算和计算,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延伸学习
-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庠塾的发展历史。2. 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3. 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庠塾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想去庠塾学习,变成一个聪明的小孩子。2. 小学生:我每天都去庠塾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3. 初中生:在庠塾里,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4. 高中生:庠塾是我备战高考的重要场所,我在这里努力学习。5. 大学生:庠塾是我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我在这里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