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大朴在词典中的解释
piáo

大朴

拼音dà piáo

注音ㄉㄚˋ ㄆㄧ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 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 大朴 ”。
    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性格朴实、真诚,不做作。

详细解释

  • 大朴是由“大”和“朴”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大”意为宽广、豁达,表示一个人的胸怀宽阔;“朴”意为朴实、真诚,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纯朴。大朴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真实、本质纯粹,没有虚伪和做作。

使用场景

  • 大朴一词常用于赞美一个人的性格纯朴、真诚。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本质纯粹、不加修饰。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或者形容一种自然景观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原始美。

故事起源

  •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话:“大朴不朽。大方无隅。”这句话用来形容孔子的学问,意为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局限和狭隘。后来,人们将“大朴”引申为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朴实、真诚。

成语结构

  • 主要由“大”和“朴”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性格大朴,深受大家的喜爱。2. 这幅画的风格大朴,没有繁复的修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大朴”与“大方”相对应,通过对比记忆来帮助记忆。同时,可以通过想象一个朴实、真诚的人来联想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大朴”相关的成语,如“大公无私”、“大度包容”等,以扩充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大朴的人,从来不欺负别人。2. 初中生:她的性格大朴,从来不会说谎。3. 高中生:他的作品风格大朴,没有过多的修饰。4. 大学生: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大朴的人,而不是虚伪的人。5. 成年人:他的为人处世态度大朴,深得大家的尊重。

拆字解意

大朴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