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移帜格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ì

移帜格

拼音yí zhì gé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移帜格

    格规:谜底须用三字以上词、成语或句。

    格法:将谜底某一字的左偏旁或右偏旁,移置在间隔一字或数字的另一个字上合读。不能向邻字上移置,以免混淆‘牵萝格’。

    谜例:真个无忧(成语) 何乐而不为

    释例:将谜底‘何’字立人旁,移在‘为’字旁作‘伪’,连读作‘可乐而不伪’。此谜隔三字‘移帜’。

    附注:‘移帜’取‘拔帜移帜’而名。

基本含义

  • 指人物转换立场、改变态度或行为。

详细解释

  • 成语“移帜格”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无军旅之事,以移帜于外,格于中。”意为不再从事军事活动,而是将旗帜移至外面,表示改变立场。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指人物转换立场、改变态度或行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物在某个问题上的态度或立场发生转变的情况,也可用来指责某人反复无常、动摇不定。

故事起源

  • 成语“移帜格”源自《左传》,该书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分。故事发生在鲁国襄公二十四年,当时鲁国内部发生了一场军事斗争,襄公决定停止军事行动,将旗帜移至外面,表示改变立场。

成语结构

  • 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移”、“帜”、“格”三个单字。

例句

  • 1. 他曾经是我们的盟友,但现在他移帜格了,站在了对立面。2. 这位政治家经常移帜格,很难预测他下一步会做什么。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例如,将“移帜格”联想为一个人站在原来的立场上,突然移动旗帜并改变立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改变立场、转变态度相关的成语,如“改弦易辙”、“翻然改图”等,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我和朋友吵架了,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我移帜格向他道歉了。2. 初中生:老师曾经对我们很严厉,但最近她改变了态度,对我们更加友好了,真是移帜格。3. 高中生:政治家在选举前说好的话,选后却完全相反,真是移帜格,不可信任。4. 大学生:有些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会移帜格,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拆字解意

移帜格词语造句